欢迎光临山东求是和信律师事务所!今天是:
博客 微信公众号

向郭味蕖先生学习

来源:求是和信网      日期:2017-02-09 16:18      发布人:admin      浏览量: 1581
向郭味蕖先生学习
——兼谈先生对我的影响
文/王克民
     郭味蕖先生,原名郭忻,字味蕖,老潍县郭氏族人,著名国画家,美术理论家,美术教育家。
     我生晚,未曾见过郭先生。初记先生大名,是在文革时期。文革前,我的伯父伦奎公曾在原潍坊市政协及统战部任职,与郭先生有些交往,并得先生画作一幅。文革开始后,伯父被批斗,因担心抄家,就把收藏的几幅潍籍画家的作品,让我奶奶带回了老家。那时,我少不更事,出于喜爱,遂将这些未曾装裱的名人丹青,在其背面涂满糨子,牢牢地贴在了住屋的石灰墙壁上。待想再把它们揭下来时,已不可能——来之不易的艺术品,就这样毁在了我的手里。伯父得知后,笑着对我说:“你这孩子,不识财宝,那里面有郭味蕖先生的画呢!”从此,先生的名字就刻在了我的心里。
     多年以后,我也开始在这个潍县古城工作。伯父寄厚望于我,时常谈及郭先生等潍籍名人,并督促我读书习字,多向古人学习。及至中年,我在工作之余,开始涉猎本地史志,尤以郭、陈、丁、张四大望族作为重点。而在数以百计的历史名人中,又对郭先生格外敬仰。以先生命名的美术馆在潍落成后,我常去参观,对先生的认识亦日益加深。近十多年来,又自觉收集先生的画辑,文章。或是缘分吧,前几年出版的《郭味蕖传》、《郭味蕖纪年》、《郭味蕖艺术文集》等,都是在偶然中获得。待经通读之后,先生的生平、画作、学识、造诣及其人品和境界,便成了我心中的师表,学习的榜样。
     先生对我的影响,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:
     一、家族方面的的启示
     老潍县郭氏一族,远追二虢,肇始高唐,尊师重教,文脉悠长,贤达辈出,浩浩荡荡,到郭味蕖先生时,已积淀传承了四百多年。先生为郭氏家族第十八世嫡系长孙,其居潍始祖郭礼,癝生,塾师,授课精熟,教子有方,为郭氏家族奠定了家学和族风。六世祖郭尚友,明万历进士,累官户部尚书。十三世祖郭梦龄,道光三年进士,官至山西巡抚,能文善武,喜爱诗文,入祀山西名宦祠。高祖父郭襄之,甘肃西宁府知府,文武兼备,善诗词,喜书画,以功受西宁兵备道。父郭迺钰,聪颖好学,未及弱冠,诗文即被同辈称道,有诗集《垂髫吟》传世。20岁赴天津南开学堂读书,又以第一名考取法政学堂,惜未及入学染时疫而卒,年仅21岁。
     先生生而失怙,祖母珍爱倍加,母亲悉心照料。七岁开蒙,十余岁就喜好美术,喜欢音乐,显示出从事文艺的兴趣和气质。中学时代,痴迷于翻阅家中旧藏,尤喜戏曲内容的年画,为后来从事版画史、年画史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。1927年,先生17岁,与著名金石学家、大收藏家陈介祺的玄孙女陈君绮女士结为伉俪。婚后,先生接触到陈家祖传的大量古代文史典籍和金石书画真迹,对以后从事绘画、金石、文物、考古的研究,产生了极大的助益。1929年,先生考入上海艺专西洋科学习西画,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。1937年,又考入故宫博物院国画研究室专修国画,并得临历代名家真迹。家世遗风,中西兼学,俾使先生历数十年苦功之后终成大师。
     纵观先生的身世,再结合潍县郭氏家族的特点,便可得知:洵为官宦世家、书香门第、仕绅大户的郭氏家族,是培养、造就郭先生的根本。虽然我们大多数人的家族背景、家庭条件比之郭先生望尘莫及,但郭氏家族注重文化积淀,以文兴族,以文传家,世代不已的文化渊源,却能启示我们:家族的文化传承,家庭的教育熏陶,是何其重要!可谓“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”,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,教化之所本者在家庭。
     二、学者型艺术家的启示
     先生虽然幼承家学,壮负盛名,但从不显耀身分,自我满足,而是虚怀若谷,自动自发。先生虔诚地研究传统文化,涉猎之广和探究之深,非一般画家所能及,所涉领域涵括了书画史、书画鉴赏、金石学、版画史、建筑雕刻史等等。
     20世纪40年代,先生致力于青铜器研究,著有《殷周青铜器释名考略》、《说镜》、《镜文考释》。50年代到北京工作后,完成了《古代建筑与雕刻》、《佛都云冈》、《汉画研究》、《版画史话》、《现代的版画艺术》。60年代,又发表了《旧年画录略》、《山东的木板年画和风筝》、郑燮、陈洪绶、高凤翰、恽格等画人的评传。而先生的重要研究成果《知鱼堂书画录》、《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》都是从30年代就开始编写,呕20多年心血才成书。令人敬佩的是,先生晚年遭受迫害,迁回故里,在手头没有资料和参考书的条件下,写成了《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》。
     先生在美术史论研究上,著书立说,入辟精要,经略庞博,丰赡成典,成为近代美术史论奠基性的人物。先生在花鸟画创作及其教学的创新方面,则知古鉴今,推陈出新,体系完整,卓然成家,堪为同代人的楷模。先生在诗词、书法、题识、治印方面,一如其人其画,亦有深厚的素养。他被人们誉称为学者型艺术家,可谓名符其实,当之无愧。
     探求知识,成为学者,是很多人一生的追求,但其中多数人虽也勤奋努力,却终难做到。究其原因,除了天赋、教养、功力之外,自然还有其它因素。我由陆机在其《文赋》中提出的“意不称物,文不逮意”理论,曾经想到艺术创作,想到郭先生的学问。陆机认为创作构思的成败,关键是在能否做到“虚静”。他开篇就提出要“佇中区以玄览”。“玄览”即是“虚静”之意。虚静而后,方能智照日月,洞察精微。同时,陆机十分重视灵感,且把灵感的产生归之于“天机”。“天机”即“应感之会”。当然,这里面有道家深观物化的思想。郭先生是大家,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天资,而他能够成为一代学者型艺术大师,或许是因为他有着“虚静”和“应感”的功力和境界,从而能够大处着眼,细处落墨,淡泊本真,思精虑慎。但综合先生的人生轨迹、创作方法和学术造诣,他的“虚静”和“应感”,是缘由学养深厚、劬学嗜古为前提的。
     三、在继承和创新方面的启示
     1958年至1965年期间,是郭先生一生艺术生涯中最活跃、最充实、最出成果的时期。这一时期,先生在绘画理论和创作上,透视古今,兼收中西,标举新风,振发时代,尤以花鸟画继承和创新问题,开宗立派,成为推陈出新的一代先驱。《东风朱霞》、《银汉欲曙》、《晨光》、《惊雷》、《杜鹃花图》、《大好春光》等作品,表达了先生对于理想境界的向往,吟唱了生命的赞歌,鸣响着健康明丽、清新谐和的节奏,赋予了一种时代的象征。与此同时,先生在执教生涯中,探索改革,不断实践,确立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课程结构体系,提出了理论、生活、技巧三轨同步、互补共进的主张,成为奠定我国花鸟画教学基本体制的美术教育家。
     对于花鸟画创作和教学的创新,郭先生一方面注重从精神和艺术规律上继承前人的遗产,承袭前人重视资料的学风,另一方面,又对传统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,不滞于皮毛的袭取。他认为,花鸟画的推陈出新,是一次本质的革命。所谓“本质革命”的思想,就是他反复讲过的时代感和思想情感的转变问题。他说过:“精神生产一定要随着物质生产的改变而改变。” “画家在创作上是导演,目的性要明确。” “研究笔墨技巧,要钻研历代画论,借鉴前人的经验,还要付出长时间的劳动实践。”“推陈和出新是统一的,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去出新。”这种辩证的变革观,既是郭先生的主导思想,也是时代的要求。而先生晚年“正不必作前人墨奴”的思想,则超出了一般意义的创新,体现的是他的人格追求。
     继承与创新,是人类永久的命题,它涉及人类文化、生活、工作和技能的所有领域。变者生,不变者衰,是事物变迁的普遍规律。中国的律师业虽然只有百余年历史,但同样面临继承与创新。我受郭先生启发,认为律师应自觉坚持积淀、传承、创新的理念,也要有消化前人成果的能力和长期实践修炼的体悟。在律师文书的制作上,倡导言由己出,意由心使,用笔沉稳,行文遒韧,尽力去避免公式化、概念化、浮薄化和板滞化的弊病。在业务拓展上,不赞成效法商界那种过于功利性的营销,而讲求融入社会,深入生活,敏感地抓住时代特征,以社会需求、客户满意为前提,发现、培育和研发新的法律市场和法律产品,创新业务内容,创新工作方式。在律所管理上,注重体制创新,制度创新,自主创新,同时,还要加强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,借鉴国外律师的先进经验,推动律师事业健康发展,与时俱进,步入通向现代的新途。
     四、与学界、艺术界交往的启示
     郭先生的艺术之路是从故乡起步的,与书画界的交往也是从故乡开始的。先生的美术启蒙老师丁东斋,是“潍县同志画社”的创办人,是老潍县画坛重要的实践者和组织者。先生与家乡的书画家郭谷石、徐培基、赫保真、郭兰村、于希宁、陈寿荣终生都保持着密切联系。他到北京后,与中国现代画坛巨擘何香凝、陈半丁、于非闇、潘天寿、李可染、叶浅予、李苦禅、王雪涛、蒋兆和、田世光、潘洁兹、俞致贞等都有书画往来,有的还私交深厚,堪称挚友。先生师从黄宾虹学习画史、画论,又在黄先生的建议下,着手编写《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》。1950年,先生携《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》到北京,拜见时任中央美院院长的徐悲鸿,受到徐先生热情接待。徐先生看了书稿,亲自为此书题写了书名。不久,经徐先生举荐,即调美院工作。可以说,是徐悲鸿先生改变了郭先生的命运,让郭先生从小城潍坊进入了首都北京。而齐白石老人,也是一位素敦友谊,提挈后俊的长者,评赞“味蕖画笔工矣。” 先生与白石老人相识二十余年,并以老人所赠篆书“知鱼堂”匾额作为堂号。
     中国是一个注重社交、讲究人脉、珍视感情的文明古国。尤其是在交友上,讲求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。但从职业和学识的角度看,一般的交往是远远不够的。“君子忌苟合,择友如求师”。郭先生所交往的人,多是学界、画界的同好。特别是他到北京后,接触的是艺术前沿,相识的是大师和精英。而这些大师和精英,对先生帮助之大,评价之高,益使先生学识渊博,融会贯通,流芳于世,青史传名。由此可见,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走向高峰,除了潜心治学、励志创新外,与业内同仁、精英的切磋学习,跻身文化、行业的中心,实在是非常重要的。
     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律师,而郭先生则是艺术大师。就生活时代而言,我相距先生半个世纪;就绘画艺术而言,我是谫陋无知的;就职业而言,我和先生又是“跨界”的;但郭先生却让我认识到:天下之事,莫不同理,人心之灵,莫不相通,人世间的事理、情感、意志、德才和追求,是不受时空和职业阻隔的。先生对我的启示和影响,不只以上所及,还有先生惨淡经营、孜孜以求的职业精神,谦谨低调、宽容冲和的儒雅胸怀,积极入世、壮心不已的高尚人品。我能够学习先生,受先生的影响而进步,是我的福气,更是我的幸运。
2014年2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