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是和信30年 | 孙明江:我与求是和信共成长
来源:求是和信网 日期:2024-01-03 09:05 发布人:qshx 浏览量: 2494实现律师梦
1998年我考取律师资格,同年12月,收到潍坊方舟律师事务所的实习邀请函,兴奋异常——我的律师梦终于实现了。然而,律师是什么样子的?怎么做好一名律师?我一无所知。清晰记得报到那天,杨少敏主任和我说过一句话:考出律师资格仅仅是第一步,还有很多知识需要你去学习。当时对这句话还不太理解,直到后来才慢慢深刻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:学无止境。入所后,带我办实习手续的是付成民,给我印象是一位老谋深算的年轻律师,后来成了我的搭档、兄长,直到现在。
对律师职业的形象印象,源于当年很高级的装备——大哥大和BB机(传呼机)。那些老律师们基本都有这两件装备,记得高茂起、于子山律师回到所里,从腰上掏出大哥大往桌子上叭地一放,动作相当帅。
那时候,一同实习的有窦荣刚、付成民。我的指导老师是孙邦卿主任,一位敦厚的前辈和大哥。我看了他很多的卷宗,看到他的代理思路,手写的答辩状……这些对我后来的执业生涯影响深远。可惜我刚实习那会,很长时间有点懵,不知道怎么学怎么干,荒废了一些日子。
那会,还有万正杰、孙洪涛、杨斌、满洪涛、杨秋兰、郭晓燕,李书俭、赵万忠、付强等。还有一位老大哥,韩新光律师,乒乓球打得极好,前几年还代表潍坊律师参加全省律师乒乓球比赛。和这些同事前辈们在一起度过了实习期,经常听他们在办公室讨论案子,翻阅他们代理的卷宗,学习到了很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。所里还定期组织集体学习民商事案例,这段经历,于实习期的我,受益匪浅。
1999年6月,方舟律师所更名为山东信义和律师事务所。办公地点由东风街乡镇企业局院内搬迁到新华路奎文法院对面。
两所合并 有幸成为求是和信的一员
2000年10月,山东求是者律师事务所与山东信义和律师事务所合并,名称为山东求是和信律师事务所,我也有幸成为本所的成员之一。求是和信各种优异的管理制度和学术氛围,是我们当年那一批年轻律师健康而迅速地成长的土壤。
合并之后,我被分到民事部,记得最初民事部分民事一部和民事二部,主任是吴爱华主任和是孙邦卿主任。我的老师是孙邦卿。成员有付成民、杨斌、孙洪涛、刘世伟、陶书健、刘迎春等,后来是孟令华、宫惠玲等律师陆续加入。
良师授业 传道解惑
那段时间,孙邦卿老师带着我会见当事人、开庭,给予细致而严肃的指导。我也利用装订卷宗的机会,认真地学习卷宗中的答辩意见、代理词等,从手写的字迹工整的代理材料中,感叹他们这一代老前辈办理案件的严谨和敬业。同样我也在思考,如果我是代理人,会不会给出同样的思路和观点?
2001年7月,孙邦卿老师不幸因病去世。我清楚记得他去世前一天下午,还带我会见一位当事人,路上他叮嘱我一定要好好研究有关房地产和建设工程的案子,将来会有很多这样的机会。一夜之间,阴阳相隔。痛失良师,是人生中难以述说的悲伤。
以老带新 文化传承
求是和信独特的制度和文化,是年轻律师成长的肥沃土壤和各司其才的广阔舞台。
2002年6月,马主任安排我到青岛学习,主题是与房地产有关的研讨会。当年,指派律师外出学习是很珍贵的机会,因此在去学习之前,我搜集通读了所有与房地产建筑工程有关的法律法规文件,让自己对这一专业版块有一个概括的了解。学习回来之后,我开始有目的地学习和研究房地产建筑工程领域的知识。
求是和信为我开启了一扇门,这是我专业领域一个很重要的起点。跬步自始,道阻且长。
此后,刘振波接任民事部主任,成为我们年轻人的又一位老师。振波老师性格温和,博学多才,专业而严谨。他带我们办理了不少业务,他给大家的印象总是泰然、淡定,说话条理缓和,像一位老先生。在办理某一案件过程中,他给我一句箴言:做律师要靠专业和能力,不要考虑那些歪门邪道。这句话,是主任律师对成员的一句提醒,也是前辈对后学的教谕。
再后来,王克民主任来到求是和信,成为我们民事部主任。这期间,求是和信于2004年搬迁到新华路和胜利街东南角四层沿街楼(新华园),律师人员也不断增加。王主任以其沉稳、严谨、包容的管理智慧,带领我们不断学习进步。不时提醒我们要戒骄戒躁,行稳致远。民事部当年的律师人数最多,现在大多成长为团队带头人,我们有时会戏称:民事部是民事律师的黄埔军校。现在王主任虽已经退休,仍然在为所里的文化建设、所志修编、法律文化园策划等各方面奉献心血和力量。老骥伏枥,壮心未已。
2008年,我从民事部转到房地产部,属于大商事部。主任是吴爱华。当时在房地产部,有马恒明李志国两位成员,后来加入王银霞。当时所里安排我担任房地产部副主任(前任是刘延利律师),我当然明白这是所里在给我学习和成长的机会,诚惶诚恐。在吴主任和曾庆春副主任的统一带领和引导下,我们求知若渴,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和研究业务。
吴主任是一位有大家风范的巾帼律师和前辈,同样是求是和信的创始合伙人。她不仅从业务上严格要求和指导大家,还特别注重对年轻律师个人礼仪等方面的修养的教育,不时提醒和教导大家待人接物的礼节、个人形象的养成等。这是一位严肃而可敬的师长和大姐。岁月如梭,当年三十多岁的吴主任也近退休年龄,依然怀揣梦想,披挂上阵,担任海口分所的主任,数次带领我们奔赴海口,从看房租房到装修设计,从购置办公家具到安排办公环境,从拜访亲友到考察市场,亲力亲为,鞠躬尽瘁。
曾庆春主任则平易近人,幽默风趣。在带领和指导我们办理各种案件之余,会和颜悦色地用带有临朐口音的话和我们聊天、讲笑话,让我这个老家临朐的人听着很舒服。曾主任脾气柔和,从没见过他发过火。如果有人犯了小错误,他从不直接批评,他会在聊天之余,把各种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注意事项委婉地告诉你,让你自己去领悟。
还有一位尊长李万兴主任,也是求是和信的创始人之一,当时任刑事部主任。李主任喜欢打乒乓球,也引导了2006年左右那几年的一股乒乓球热,大家会不会地都抢着上去抡两板子,我是其中之一。打完球,李主任经常会请我们这些年轻人一起喝个小酒,席间会讲些故事和笑话,一改平时严肃的模样;也会委婉地对我们进行教导,话虽不多,润物无声,用心良苦。李主任有不怒自威的威信,是源于他刑事业务严谨认真的态度、专业水准和树立的学者型律师形象,让许多同行和公检法系统人员敬佩。不幸的是2013年8月他因病离我们而去,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怀念和哀伤。有时候会梦见他,斯人已逝,音容犹在。
回首过往,求是律师前辈的引领和扶持,是我们成长的坚强后盾。有容乃大,海纳百川;不抛弃、不放弃,是求是和信的胸襟。
谁曰无衣 与子同袍
往事如昨,一晃25年。从一个懵懂困惑的年轻律师成长为一名老律师,虽然不是知名律师,但获得了人生难得的知遇。这里,除了前辈的指导,也离不开一起同行过和现在还在同行的同事们。
记得当年有大哥范的杨斌律师,经常中午请我们吃饭,五十块钱,四菜一汤,出手大方,有掷金如土的感觉;记得孙洪涛律师仗义豪放,路见不平,随时相助;记得陶书健组织安排全员陪护万兴主任,回来奔波,以身作则。情义无价,知行合一;记得李宗习大律师要请我和付成民在新华路西侧的饭馆吃海鲜,说要点个硬菜叫“虾仔炒人参”,在满怀期待的目光下,服务员端上来的却是“虾皮炒胡萝卜”……记得和曹春明主任、马恒明律师一同去临朐开庭,带着电脑打印机,在宾馆研究案情,为一个观点争吵不休;记得当年红酒珍贵,大家不舍得喝,力劝吕静玉独享,最后众人搀扶着下楼梯;记得我和付成民搭档办理一起民事诉讼,当事人手头紧,给了两袋子生姜,我俩西装革履地从乡下坐着公交车摇晃几十公里扛回来……往事如烟,恍如昨日。其中有欢笑,有苦涩。但是每一位同事间的交往,没有利益之争,只有以诚相待,相互扶助。
二十多年的小故事,不胜枚举。或有争吵,或有矛盾,皆一笑而过,杯酒释怀。每片记忆,都成为不可追及的美好。谁曰无衣,与子同袍。
奉献协作 薪火相传
求是和信的文化理念之一,是奉献、协作、团结。始终贯彻传帮带、以老带新的师徒制培养制度。“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”。
师者,传道、授业、解惑。求是和信老一辈律师真正做到了垂范表率,无私奉献,对年轻律师的培养和教导不遗余力,研讨业务或者交流时既有足够的耐心,也会严格要求。从文书的措辞到标点符号,从待人接物的礼节到开庭的风格,从个人言行到仪容仪表,都会提出具体的要求或建议。年轻律师如果懈怠或犯了错误,必然也会委婉或直白地提出批评。
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,求是和信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是名律师,而是学术型、学者型的法律人才、业务品牌。
马主任作为律所的主任,将包容宽宏的理念和管理艺术发挥到极致,他常说的一句话是:做事先做人。对年轻时候的我们的勉强是“要厚积薄发,不要着急。不看当前,我看你们五年之后”。这些话对当年处于困惑期的我们来讲,是莫大的鼓励,同时自然而然地也有了动力和压力。否则,懈怠不为,愧对师教。
求是和信的案件合办制度、集体学习和案件集体研讨制度,充分体现和贯彻以老带新、传帮带的理念。因此原则上不允许独自办案,目的除了保证案件代理的质量,同时也为了培养年轻律师。老律师们与年轻律师合办案件,或者同事之间合办案件时,从不考虑利益是否有回报,而是考虑专业方向,起到培训和强化专业方向的作用,继而做到优势互补。从年轻律师角度讲,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锻炼机会。
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这就是求是和信精神——奉献精神、合作精神、团队精神、团结精神。
求是和信三十载,从几个人的小所,发展到今天百名律师,拥有自己的办公楼和宿舍楼,栉风沐雨,一直坚守初心,离不开一代一代人的风雨与共,同舟共济。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,滴水之恩,何以为报?相信求是和信人会继续弘扬这种精神,桃李传承,薪火相传,在砥砺中奉献,在感恩中前行。
再回首,有人也许不在身边,但同行的人仍然前行,梦想一直在,感恩一直在。
朝花夕拾,欲说还休。八十年代电视剧《渴望》中有一段歌词:悠悠岁月/欲说当年好困惑/亦真亦幻难取舍/故事不多/宛如平常一段歌/过去、未来/共斟酌/
求是和信成立三十周年之际,以一首小诗献给怀揣律师梦的所有前辈和后来人。
别梦依稀逝如川
故园回望三十年
同舟遏水沐烟雨
丹霞归来仍少年